“故乡,你的故乡在哪里?”
我来自福建泉州,一个高楼大厦与红砖古厝并存,现代化和历史气息交相辉映的小城。
“猗猗小艳夹通衢,晴日熏风笑越姝。只是红芳移不得,剌桐屏障满中都。”古时泉州的大街小巷,处处盛开着争奇斗艳的刺桐花。
它曾是国际大都市,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。泉州港崛起于唐代中期,“市井十洲人”反映唐朝时泉州城已经居住了许多外国人的盛况。宋王朝统一中国后,为了增加国库收入,采取一系列对外开放政策,于元祐一年在泉州设立福建市舶司。为了方便外来商舶来泉贸易,他们还进行港口工程建设,兴建港口,修筑桥梁。泉州港一时“风樯鳞集,舶计骤增”,呈现“涨海声中万国商”的繁荣局面。
泉州市舶司遗址
到了元代,元政府鼓励地方官员“通道外国,抚宣诸夷”,积极开展海外贸易招徕活动,使泉州港在南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,成为“梯航万国”、“舶商云集”的世界级大港。
贸易的繁荣,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交流,丰厚了泉州的文化底蕴。在这里,多种宗教文化兼容并蓄,梨园戏、高甲戏、木偶戏等各类戏曲剧种百花齐放。除此之外,泉州特产丰富,铁观音香飘万里,永春老醋回味生津,湖头米粉清香可口……
如今的泉州,一座座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矗起,古色古香的红砖古厝、燕尾山墙却是别具一格。泉州港虽繁荣不再,但饱经风霜的九日山祈风石刻,市舶司遗址、洛阳桥还在默默地向我们讲述泉州港当年的繁华盛景。
九日山祈风石刻
泉州洛阳桥
两年前,我来到山一大,我在这里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,收获快乐的回忆。我在运动会的赛场上挥洒汗水,在课桌前奋笔疾书,在研讨会里畅所欲言……我的学校坐落在“这里”,我越来越了解“这里”,我在“这里”生活,作息,成长。“这里”虽然只是一个模糊的指向,但在我的眼中,它却是清晰的。
它成为我的第二个故乡。
慢慢长大,越发觉得,故乡不是“籍贯”,故乡是一个饱含深情的名字。故乡是一个人休养生息的净土。在故乡里,我记得街角的狗,墙头的花,我曾带着不同的心情走过这里。我清楚地知道,在“这里”,我站立的地方,我踏过的每一方土地,就是我的故乡。